如何守护好中华文脉?3月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白皮书(2023)》指出,全国检察机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深刻理解“两个结合”重大意义,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助力保护好文物和文化遗产。
记者了解到,最高检结合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丰富性、地域性特点,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大运河、长城、农耕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小专项”,积极进行探索。例如,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检察院督促属地政府、水利部门等联合履职,与涉案企业良性沟通,推动解决长达8年的非法占用河道公益损害问题。贵州、山西等地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诉讼保护专项,办理保护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莜面栲栳栳制作技艺等一批案件。
“检察机关加大各类文物保护办案力度,捍卫中华文明瑰宝。”第八检察厅厅长徐向春介绍说,最高检指导各地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石窟寺保护利用重要指示精神,协同文物执法部门全面推进石窟寺保护利用。例如,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检察院针对煤炭露天堆放产生煤尘污染、破坏云冈石窟及周边文物等问题,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推动设立云冈石窟文物保护检察室,形成长效协同保护机制。
徐向春特别提到,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检察院督促保护宏觉寺行政公益诉讼案中,针对使用人不履行修缮义务导致作为历代汉藏文化交流互动桥梁的重点文物出现损毁灭失风险问题,检察机关通过公开听证、检察建议等促使行政机关及时开展抢救性修复。
“检察机关助力城乡历史文化保护,留住记忆和乡愁。”徐向春表示,最高检、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关于在检察公益诉讼中加强协作配合依法做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意见》。各地积极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城市优秀建筑、传统村落保护专项行动。
例如,河北省蔚县检察院在开展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专项活动中,紧盯古建筑修缮、标志牌设立、人居环境改善等开展监督成效显著,入选国家文物局评选的“第五届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优秀团队。
在强化红色资源保护力度,助力赓续红色血脉方面,最高检持续推进加强革命文物、红色文化遗产以及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和运用,构建长效机制,做好红色资源保护“后半篇文章”。
“辽宁检察机关办理‘抗美援朝’鸭绿江浮桥保护案,成功推动三级文物部门完成浮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树立、档案完善工作,并全面启动对浮桥本体的抢救性保护。”徐向春介绍说。